黄牛得了牛肝片吸虫病怎么办
发布时间:2015-12-14 发布人:东北肉牛养殖繁育基地 浏览次数:191次
牛肝蛭,虫形片状如瓜籽,也有蚕豆那么大,象肝的颜色,其寄生在牛肝及胆管中可生存3~5年之久,常引起宿主耕牛慢性消化不良,贫血、消瘦以及一系列的营养状况恶化,如皮肤干燥、毛粗乱、易脱落、眼睛发黄,颈、胸或腹部皮下出现水肿,衰弱无力等,从而影响耕牛的役力和繁殖性能,特别到寒冬季节,如补料不足,管理欠佳,遇气候突变,很容易使耕牛瘦弱以致引起死亡。
对这种病确诊,可采用显微镜检查粪便有没有虫卵的方法。据我们多年经验,每年寒冬季节到来之前驱一次牛肝蛭,是促膘、保胎、提高耕牛体质的一条良好措施。因秋冬雨水较少,虫卵难孵化,大大减少了耕牛重复感染机会,同时
黄牛的劳役较轻,青草、青饲料和甘蔗叶等仍较茂盛,有利于促进长膘、提高疗效。
症状和病理变化
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,患牛逐渐消瘦,被毛粗乱,易脱落,黏膜苍白,贫血,食欲减少,反刍不正常,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,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,到后期下颌、胸下出现水肿,触诊水肿部呈波动状或捏面团样感觉,无热痛。患畜即使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也日渐消瘦,母牛发生流产,如不治疗常引起死亡。
诊断要点
患牛消瘦,被毛粗乱,易脱落,黏膜苍白,贫血,食欲减少,反刍不正常,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,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,下颌、胸下出现水肿。触诊水肿部呈波动状感,无热痛。
剖检,肝脏出血、肿大,被膜上有纤维素性沉着物,切开胆管,管壁增厚并纤维化可钙化。胆管内有形似木耳状成虫钻出,伸展开后形似柳叶状呈红棕色,约长20毫米~75毫米,宽10毫米~13毫米。
采取新鲜粪便,用沉淀法检查,检出粪便中有椭圆形、金黄色肝片吸虫虫卵。
防治
⑴定期驱虫
驱虫不仅能治疗,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。因本病常发生于10月份至第2年5月份,所以春秋两次驱虫是防治的必要环节。既能杀死当年感染的幼虫和成虫,又能杀灭由越冬蚴感染的成虫。在饲养育肥牛时不管什么季节,风骚 入黄牛后就应普遍进行一次驱虫。驱治肝片形吸虫的药物可选用:
①硝氯酚
是近年来驱治牛羊肚片形吸虫特效药物之一。牛,3~4毫克/公斤体重,大群驱治可采用目测体重给药。100~200公斤0.5克,200~400公斤1.0克。投服时不须禁食,可用水瓶灌服。也可将粉剂混料喂服。
②肝蛭灵
每100公斤5~8毫升,分点深部肌肉注射。一般200公斤牛用17毫升分两点肌注。安全可靠,效果好。
⑶粪便处理
把平时和驱虫时排出的粪便收集起来,堆积发酵,杀灭虫卵。
⑷消灭实螺
配合农田水利建设,填平低洼水潭,杜绝椎实螺栖生处所,放牧时防止在低洼地、沼泽地饮水和食草。
上一篇:什么是体细胞及对奶牛的影响
下一篇:牛的体温竟然和疾病息息相关